图为返校校友与学校领导合影 摄影:哈庆玲
新闻中心讯(记者 吴田芳)12月3日,beat365官方网站新闻中心记者团近30位优秀校友欢聚一堂,在该校综合楼第一会议室参加新闻中心记者团十周年团庆座谈会,为学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建言献策。该校党委书记陈伟、宣传策划部部长狄奥、副部长蓝静,招生与就业工作部副部长杨凡,文法学院党总支书记朱威,物流学院党总支书记蔡菁,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陈玲,校友会办公室主任沈杰,文法学院辅导员罗茵等领导、老师参加座谈会。
图为座谈会现场 摄影:代悦涵
新闻中心记者团2008届校友、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采访中心副总监、荆楚网编委余宽宏,2010届校友、北京速途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运营部总经理刘振宇,2010届校友、中国农业银行咸宁支行职员谢筱华,2010届校友、英国《金融时报》FT高级研究员王坤祚,2010届校友、上海复星集团品牌市场部整合营销副总监吴雪丽,2011届校友、《成都日报》记者谭立鹏,2012届校友、《21世纪经济报道》新媒体部副总监李剑华,2013届校友、北京速途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营销部总监陈雪,2014届校友、贝贝网高级公关经理莫玉津等近30位往届记者团的优秀校友参加了座谈会。
陈伟书记代表学校对远道而来的校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并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他说,学校15年来的艰苦创业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凝聚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民办高校综合实力排行榜和教学质量排行榜显示,学校的综合排名进入全国民办院校前20强、湖北省前3强,教学质量位于湖北省前3名,连续两年入选“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他表示,学校的发展和各项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各位记者团的校友们在校期间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毕业后对母校的关心和支持。“你们作为校园媒体人,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史,引导着正确的思想舆论,传播着学校的正能量和好声音,也推动着学校发展和前进的步伐,很多校友工作后还积极地为学校学生的实习和就业牵线搭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对外宣传工作出力献策。
图为党委书记陈伟致欢迎词 摄影:哈庆玲
狄奥部长代表宣传部致辞,她说,新闻中心记者团作为学校党委主管,宣传部所属的四大校园主流媒体之一,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的学生宣传队伍。从最初的学生通讯社,到现在的新闻中心记者团,一届届的学生记者们作为学校发展的宣传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为学校的内外宣传工作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谈及未来校园媒体的发展,狄部长说道,随着校园媒体力量的发展壮大,学校的宣传工作思路也由原来的以传统媒体、对内宣传为主,转变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内外宣传兼顾的格局。“此次座谈会,一是感谢大家对学校的宣传工作做出的贡献;二是希望大家为学校的传媒类人才培养、学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以及即将到来的十五周年校庆出谋划策。”
图为宣传策划部部长狄奥发言 摄影:哈庆玲
陈玲书记曾担任新闻专业的辅导员,看到校友们,她感慨地说:“感谢校新闻中心记者团举办十周年团庆,让我和我的学生能够重聚在一起,看到各个年级的优秀校友们如今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一番成绩,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
图为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陈玲发言 摄影:哈庆玲
蔡菁书记曾是学校校报、广播台最早的指导老师,她回忆了校报记者团创建之初的经历,感叹记者团有如今的发展实属不易。
图为物流学院党总支书记蔡菁发言 摄影:哈庆玲
杨凡副部长也热情欢迎广大校友回到母校,并表示,学校十分重视校友工作,希望能与校友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为学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搭建起交流沟通的平台。
图为招生与就业工作部副部长杨凡发言 摄影:哈庆玲
作为新闻中心记者团的指导老师,蓝静副部长内心充满了感动。她说道,在记者团的十年,她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一群有激情、有梦想、有干劲的学生。“回想起当年,你们经常拿着稿子将我团团围住,让我逐字逐句地修改,而你们就在旁边认真地听着。每一次活动,你们都是团结一心、互相关爱。更可贵的是你们在毕业之后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彼此关心,相互帮助,并积极为学弟学妹们介绍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蓝静副部长感慨地说道,“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希望你们今后能够一如既往地珍藏这份情谊,珍惜这份缘分,团聚起来为自己、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分散开来为各自的梦想而努力打拼,为母校争光。”
图为宣传策划部副部长蓝静发言 摄影:哈庆玲
随后,校友们展开了亲切而又热烈的座谈,为学校传媒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建言献策。余宽宏表示,记者团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从最初的学通社到现在的新闻中心记者团,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谈及传媒类人才的培养,他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如今新媒体发展迅猛,学校的教学方式也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求;二是媒体行业缺乏经营性人才,学校也可以适当培养传媒经营性人才;三是加强与地市企业的合作,向其输送掌握新媒体技能的人才。刘振宇认为现在传媒行业的变化就是渠道的变化,微信、QQ、企鹅号、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等都是传播的渠道,很多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运用不同的渠道去摸索和实践。“学校可以不断的培养个性化人才,其实传媒更多的是向行业、用户传达信息。一个过百万的公众号的影响力不亚于一个小的传统媒体,只要你有影响力,有粉丝,就可以传达用户所需要的信息量。像现在的网络直播,也是一种传播方式,也拥有很多用户去关注。所以个性化人才是现在社会所需要,也是现在学校可以重点去培养的对象。”
图为校友余宽宏发言 摄影:哈庆玲
图为校友刘振宇发言 摄影:哈庆玲
谢筱华谈及自己大学期间在记者团的经历时说道,本科并不是新闻专业,但因为喜欢新闻,所以加入记者团。每一篇稿子从标题、导语到正文,都需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稿,但正是因为在记者团的经历,才让自己学会了吃苦和坚持,才有了充实丰富的大学生活。“毕业后凭借着吃苦的精神,我先当村官,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然后扎根基层成为一名银行职员,这是一段曲折而又富有意义的经历。”谈及自己毕业后的经历时,谢筱华侃侃而谈道。
图为校友谢筱华发言 摄影:哈庆玲
随后,其他几位校友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母校以及老师的感激之情,并就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情况作了简短的介绍。校友陈雪还在会上热忱欢迎学弟学妹们去她所在的公司就业,希望能为学弟学妹们的就业尽一份力。
图为校友谭立鹏发言 摄影:哈庆玲
图为校友董亮发言 摄影:哈庆玲
图为校友李剑华发言 摄影:哈庆玲
图为校友陈雪发言 摄影:哈庆玲
图为校友莫玉津发言 摄影:哈庆玲